参考
坎贝尔 SS、斯坦奇纳 MD、施拉冈 JR、墨菲 PJ。 为期一个月的午睡计划对老年人的影响。美国老年学会杂志。 2011;59:224-232。
设计
开放标签观察研究,在实验室进行 3 次睡眠测试,中间进行 2 周的家庭记录。 比较 45 分钟(短小睡)与 2 小时(长小睡)时间在一个月内的夜间睡眠和清醒情况。 还评估了对此类午睡计划的遵守情况。
参加者
22 名参与者(11 名男性,11 名女性),年龄 50 至 83 岁(平均 70 岁)。 尽管招募对象是没有睡眠问题的个体,但所有受试者均报告在睡眠维持或持续时间方面存在与年龄相关的睡眠障碍。 没有受试者有明显的睡眠障碍(例如呼吸暂停、不安腿综合征、昼夜节律睡眠障碍),因为这被用作排除标准。 参与者在注册时没有定期小睡。
目标参数
使用客观和主观测量来评估参与者,包括多导睡眠图(睡眠脑电图)、体动记录仪、睡眠日记、神经行为表现和睡眠潜伏期测试。
主要发现
总的来说,短小睡组和长小睡组的平均每周小睡次数都超过 5 次,尽管个体差异很大。 午睡对夜间睡眠没有影响。 对于两组来说,午睡日的平均夜间睡眠时间为 7:57 ± 1:22 小时,而非午睡日的平均夜间睡眠时间为 8:06 ± 1:49 小时。 两组人的睡眠质量(即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睡眠结构)在午睡后均保持不变。 两组测量的 4 项任务中的 3 项的神经行为表现均有所改善。 最后,与个体基线值相比,两组的 24 小时总睡眠时间有所增加,日间嗜睡程度也有所减少。 短小睡组的依从性比长小睡组的依从性更好。
对实践的影响
午睡是世界各地许多文化中的一种习俗。 这种小睡是否通过缩短夜间睡眠的持续时间或质量来影响夜间睡眠模式一直存在争议。 这项研究表明,夜间睡眠的持续时间和质量不受定期小睡的影响。 这与同一作者 200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一致,该论文表明,通过增加白天小睡可以改善 24 小时内的睡眠量,并且这可以改善清醒功能。1虽然小睡在美国并不是一种文化规范,但大量研究表明,小睡,尤其是老年人,可以改善整体功能。2,3,4
作者推测,午睡的缓解压力特性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上班族可能会从中受益更多,因为它能更大程度地减轻压力。
其他研究表明,小睡的影响不仅仅是改善日常功能表现。 Androniki Naska 博士对 23,681 名希腊男性和女性(20-86 岁)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六年多的随访中,午睡的人死于心脏病的风险比不午睡的人低 34%。 这种差异在午睡的职业男性中最为明显,死于心脏病的风险降低了 64%,而非职业男性则降低了 36%。5作者推测,午睡的缓解压力特性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而上班族可能会从中受益更多,因为它能更大程度地减轻压力。
虽然大多数关于白天小睡的研究都发现了积极的结果,但有些人质疑小睡是否普遍有益。 在一项对 8,101 名白人女性(<69 岁)进行的为期七年的大型研究中,与不午睡的女性相比,每天午睡的女性死于任何原因的可能性高出 44%,死于心血管原因的可能性高出 58%。6在同一项研究中,报告在 24 小时内睡眠 9-10 小时的女性比睡眠 8-9 小时的女性有更高的全因死亡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当每周小睡总计少于 3 小时时,这些相关性并不显着,这表明非常短的小睡不存在相关性。 没有迹象表明该研究是否包括抑郁等心理因素。
在中国广州进行的一项社区研究表明,白天小睡与 2 型糖尿病的发生之间存在联系。 19,567 名中国男性和女性参与者完成了有关午睡频率的调查问卷。 糖尿病是通过血糖水平或医生诊断或治疗的报告来评估的。 那些每周小睡四到六次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 42%,而那些每天小睡的人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高出 52%。 午睡和葡萄糖利用受损之间也发现了这种联系。 对人口统计、生活方式和睡眠习惯、健康状况、肥胖和代谢标志物等混杂因素的调整并没有改变这种关联的显着性。7这些数据是否可以推广到其他更具异质性的遗传群体仍然未知。 然而,随着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中国迅速增加,应进一步阐明这种关联。
当然,联系和原因并不相同,尽管应该考虑显示可能造成危害的观察性研究,但可能没有考虑到可能的潜在因素,例如遗传倾向或抑郁症患者午睡时间增加。 尽管如此,对于其他健康的个体(即没有明显的睡眠剥夺诊断)来说,较短的午睡和午睡持续时间似乎是安全的,并且对我们的患者可能有益。 对华裔的警告是谨慎的,也许保持每 24 小时周期 8 小时的“正常”总睡眠时间可以减少绝经后人群可能面临的风险。
限制
在这项研究中,两组神经行为表现的改善可能是由于反复接受测试,因为与 24 小时睡眠时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由于这项研究只持续了一个月,因此在更长的时间内可能会取得进一步的改进或不同的结果。 当然,这些参与者都没有明显的睡眠障碍,因此不能将这些数据外推到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 这项研究规模很小——只有 22 名受试者——因此需要更大规模地重复这样的研究来支持这些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