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
Kong JC、Lee MS、Shin BC、Song YS、Ernst E。针灸治疗中风后功能恢复:假手术对照随机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中华医学会杂志。 2010;182(16):1723-1729。
设计
比较针灸与假针灸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 664 项潜在相关研究中有 10 项符合纳入标准。 对于中风后的急性和亚急性阶段,作者纳入了七项研究。
结果
5项针对功能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针灸治疗没有显着差异,且异质性较高。 对三项低偏倚风险研究的事后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干预期结束时,针灸对日常生活活动没有有益影响。 在中风后的慢性阶段,三项研究根据改良的阿什沃斯量表测试了针灸对功能的影响。 所有这些都没有显示出积极的影响。
解释
对严格随机、假对照试验数据的荟萃分析显示,针灸作为中风后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没有有益效果。 很少有随机、假对照试验测试了针灸在中风康复过程中的有效性。
讨论
根据这项研究的作者的说法,这些结果有几种可能的解释:针灸可能无效,现有的研究可能设计不当,或者治疗可能没有正确进行。 例如,其中几项研究纳入了中风后接受治疗超过六个月的患者,而受伤后的时间可能太长,无法预期显着改善。 此外,治疗方案在所使用的针灸治疗类型、是否包括电针、就诊次数和频率以及其他治疗变量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并没有完全依赖英语研究,而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他们能找到的所有临床相关研究,包括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研究,这些国家的针灸在中风后治疗中的使用频率比西方高得多,而且往往比西方更接近中风事件,这可能会带来更积极的结果。例如,在我作为执业针灸师 21 多年的时间里,我只治疗过相对少数的针灸后患者。他们正在从中风中恢复过来,而且所有人都至少在六个月前中风,这极大地限制了治疗的预期效果。
尽管这项荟萃分析是我所回顾过的最全面的荟萃分析,但我对研究设计仍有一些担忧。 在他们的解释中,作者承认假针灸并非无效,并且已被证明会产生生理效应。1将 664 项比较“真实”针灸与“假”针灸的研究减少到仅 10 项,可能会导致选择的标准排除了可能显示出真实和积极效果的研究。
将 664 项比较“真实”针灸与“假”针灸的研究减少到仅 10 项,可能会导致选择的标准排除了可能显示出真实和积极效果的研究。
这也可能表明存在选择偏差。 例如,18 项研究使用动物,52 项是非对照研究,172 项研究因未使用假手术或安慰剂对照而被排除。 一百二十一项研究比较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针灸治疗。 其中一些研究可能显示出更有益的效果。
例如,1997 年,研究人员 Hopwood 和 Lewith 发表了一项针对 6 名在针灸治疗三个月内发生中风的患者的初步研究。2 每名患者每天接受电针治疗,持续两周,中间有两周的过渡期,在此期间患者接受安慰剂电疗。 电针治疗后观察到运动功能持续增加(使用运动指数评估),这使作者得出结论,针灸可能对中风患者的康复有有益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作者没有发现他们的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但对日常生活活动的具体分析表明,接受真正针灸治疗的患者比假针灸治疗的患者有轻微的改善趋势。
虽然这是对评估针灸对中风恢复影响的研究的全面回顾,也是该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但显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在为患者提供尽可能接近中风的治疗时。
